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40.有些灵人从天堂被告知,水星灵曾被应许他们会看到主。于是,我周围的灵人就问他们,他们是否记得这应许。他们说,他们的确回想起来了,但他们不知道这应许是不是以不容置疑的方式作出的。就在他们彼此议论这一点的时候,天堂的太阳向他们显现了。只有那些至内在或第三层天堂的人才能看到天堂的太阳,也就是主;其他人只能看到由此而来的光。一看到这太阳,他们说,这不是主神,因为他们没有看见祂的脸。与此同时,灵人继续彼此交谈,但我没有听见他们说的话。这时,太阳忽然又出现了,主就在它中间,被太阳的光环围绕。一看到这一幕,水星灵深深谦卑下来,并沉了下去。这时,主也从那太阳向这个星球的灵人显现,这些灵人为人时,曾在世上看到过祂。他们所有人,一个接一个,因而许多人依次承认,这是主自己;他们当着所有会众的面承认这一点。然后,主还从那太阳出来,向木星灵显现;他们大声宣称,这是主自己;当宇宙之神向他们显现时,他们曾在自己的星球看见过祂。主是天堂的太阳,是那里一切光的源头(AC 1053, 3636, 4060)。主向那些在其属天国度的人如此显现,在那里,对主的爱居于主导地位(AC 1521, 1529-1531, 1837, 4696)。祂出现在右眼层面上方的中等高度处(AC 4321, 7078)。因此,在圣言中,“太阳”表示神性之爱方面的主(AC 2495, 4060, 7083)。灵人和天使看不见尘世太阳,取而代之的是一团黑暗,这黑暗不是在前面,而是在后面,与天堂太阳,也就是主相对立(AC 9755)。
5387.但对应于尿液本身的,是地狱里的人;因为如前所述,尿液已经从血液当中被分离出来,本身无非是被丢弃的不洁且用尽了的血清,故在身体之外。关于这类灵人,我讲述以下细节。一开始,我感觉有一个灵人可以说在我的身体里面,但很快他就到了身体之外,在我的右侧之下。当他在那里立定时,就消失不见了。因为他有能力叫人看不见他。当这被问及某事时,他不答一言。其他人告诉我说,活在肉身时,他曾从事海盗活动;因为在来世,人能从一个人的情感与思维的生命所发出的气场清楚察觉他曾是谁,是哪种人。这事是有可能的,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与他同在。
这个灵人不断变换位置,时而出现在右侧某个点上,时而出现在左侧某个点上。我发现他这样做是因为害怕人们知道他是谁,并被迫作出某种忏悔。其他灵人告诉我说,像这样的灵人,但凡有一顶点危险,就完全吓破胆;但当危险完全不存在时,他们又浑身是胆,成了最勇敢的人。他们还告诉我说,这类灵人与那些对应于排尿功能的灵人是对立的。他们千方百计削弱这种功能;为叫我没有怀疑的余地,这一点通过经历向我演示了。当对应于排尿功能的灵人稍稍离开,而那个海盗依然在场时,小便完全排不出来;但是,一旦他们被叫回来,小便照他们的同在又通畅了。
后来,这个灵人坦承他曾是一名海盗。他说,那时他能巧妙隐藏起来,狡猾而又煞费苦心地逃避追捕他的人。现在,他补充说,他喜欢有尿骚味的污秽之地,尿液的骚臭给予他最大的乐趣,以致他想住在水坑里,甚至住在骚臭的尿桶里。我还被指示看到他有哪种脸。事实上,他根本没有脸,取而代之的是某种发黑、像胡须一样的东西。
在此之后,其他一些海盗被传唤来,他们不如第一个海盗那么活跃。这些海盗也几乎一言不发,但说来奇怪,他们却在咬牙切齿。他们同样声称他们喜欢尿液胜过其它任何液体,喜欢污水胜过其它种类的水。然而,不像第一个海盗,他们没有那种取代脸的胡须样的东西,而是有一排排可怕的牙齿,看上去就像板条箱。因为胡须和牙齿表示最低级的属世事物。他们没有脸表示他们没有理性生命,因为当看不到脸时,这标志着内层与大人的对应关系不存在。在来世,对应关系决定了每个人在天堂之光中的模样;因此,地狱里的人都有可怕、丑陋的外表。
3865.“如今我的男人必爱我”表真理的良善就出自该状态。这从“爱”和“男人”的含义清楚可知,爱是指出自该状态的良善,因为一切良善都是爱的产物,因而在此由“爱”来表示;“男人”是指真理(3134节)。至于何为真理的良善,这在前面已反复解释过了,即:它是为了生活而对真理的情感;因为生活就是在真理里面被那些后来重生的人所看到的良善。没有照着真理的生活,真理与良善就不会联结起来,因而良善就无法变成人自己的。
只要注意一下那些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和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,谁都能非常清楚地看出这一点。检查一下那些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就会发现,他们尽管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教会的教义上接受过教导,却根本不相信关于主的任何事,也不信祂和教会的真理;而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,则人人都信他们视为真理的那些真理。然而,那些像教会领袖那样教导真理,然而却过着邪恶生活的人的确声称他们相信,其实他们发自内心不信。
其中有些人具有一种说服之信,这种信是正信的仿品,只不过是所确认的纯记忆知识。他们确认这种知识不是因为它是真理,乃因声称忠于它会提升他们的地位、荣耀和利益。这种知识也就从耳朵进入记忆,再从记忆传到嘴上,而不会进入内心,并由此进入对它的承认。由此明显可知,只有生活才能表明对真理的这种承认的性质,也就是信的性质。他们还表明,脱离生活良善的信声称,一个人无论生活如何,都能凭恩典得救;并且这种信还反对这一教导:每个人的生命死后仍旧存留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